曾經,“四渡赤水出奇兵”粉碎了敵人挾天塹而設置的一道道封鎖;如今,一支平均年齡35歲的勘察設計團隊再次挺進這里,打造一條“出川入貴”快速通道,讓瀘古沿線的“最美古村落”“紅色旅游”資源,還有漫山的豐富物產“走出”這里的蜿蜒逶迤與盤旋曲折……
總體組外業勘測(鐵五院 供圖)
由鐵五院承擔的“瀘州—古藺”(天仙鎮——大石鎮)高速公路定測詳勘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當中,五院人向著樹木繁茂、云霧繚繞的川南地區挺進,盡管沿途曾被稱為“天塹”——盆地丘陵、陡崖河谷連綿不絕,但對于今天的我們自“不必畏戰”,“當打之年”的團隊戰酷暑、戰暴雨、戰密林、戰湍流、戰歧路、戰蚊蟲,但最想戰勝的還是“自己”:渴望早日蛻變成為一支敢與時間賽跑、能與困難爭鋒,技術本領過硬的“高速公路特戰隊”。 今天,跟隨小編走進瀘古高速項目一線,聆聽他們奏響的“戰歌”:
老區人:盼了很多年!
“瀘州天仙鎮,這里有官方認證的最美古村落;瀘州大石鎮,與赤水市接壤,當地與‘長征’‘紅軍’有關的印記俯拾皆是。”瀘古高速項目總體姚學瑞說,山里的鄉親們有著“靠山吃山”的底氣,竹子、茶葉、美酒、山貨等物產豐富,沿途古樹參天、環境幽深,多個村落被認證為休閑避暑康養之地。
然而,自然條件即使再好,一旦受限于交通都會變成孤島,“物產出山和游客來訪面對原有公路的九曲十八彎,誰又愿意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呢?”線路負責人葉煒說,當總體組進入沿線調查之日起,就有了更深的體會,沿線的老鄉遇到外業隊伍總會詢問,“這條路什么時候開工?”“龍池村的坡路有四十度,我們只能開拖拉機運竹子。”……
聽著沿途急切的鄉音,大家都感受到肩頭的擔子很重,“當務之急就是有一條高等級公路來破題發展。”總體組張健說。
一同商討方案(鐵五院 供圖)
如今,瀘州至古藺高速被列為四川省高速公路網布局規劃中的重要一環,建成后將成為瀘州“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中“南翼”的重要支撐,對加快推動以“四渡赤水”為重點的紅色文化傳承帶、以山地避暑康養為重點的生態價值旅居帶建設影響深遠,是沿線老區人民期盼的“高速夢”。
目前,古藺—金沙—貴陽高速正在全面建設,瀘古高速被提上建設日程已時不我待。“在時間緊張、環境復雜的情況下,更加考驗團隊的戰斗意識,這是我們乃至企業必須打贏的一場戰斗。”姚學瑞如是說。
渡赤水:戰嗎?戰啊!
“每次到大石鎮開展外業,都要高速繞道赤水,大家習慣在開過赤水河后,先碰個頭再分開干專業,既是梳理技術內容,更是‘戰前’動員。”姚學瑞說,赤水河畔與蜿蜒小路上隨處可見“紅軍長征路”石碑,只要看到就會自然而然生出一種情緒。“只要親眼看過,實實在在走過,都會在心底升騰熱流,或為革命先輩、或為沿途百姓、或為職業操守、或為企業發展……”總體組中年齡最大的張東雪解讀道。
瀘古高速定測詳勘沿線兼有丘陵和谷地,沿線測區內路面濕滑難行、草木茂密,很多山間小路難以發現,這就實打實要考驗“腳力”,經常跋涉很久才能到達一個點位,開展調查與測量后開拔向另一處……微信運動步數排行,每天都被“披荊斬棘”的他們霸榜。“負責范圍內有三條特長隧道,上午到達隧道入口,再翻山越嶺到出口,一走就是一天。”隧道負責人荊鴻飛說,3公里的隧道走線,沿著山間小路爬上爬下,一走就是五六公里以上……
披荊斬棘翻越山林(鐵五院 供圖)
現在,瀘古沿線的外業詳勘,總體組必須做好“三防”——防酷暑,沿線山區濕度很大,六七月份后氣溫更加悶熱,外業人員為防蚊蟲都著長衣長褲,結束后沖鋒衣和防曬帽都能擰出水來;團隊隨身帶著解暑藥,還機動調整了外業時間,選在清晨、黃昏快速開展外業。
防蚊蟲,因為當地的“黑花蚊“太過兇猛,薄薄的冰袖等布料難以抵擋;有一次,地質組在沿線一處谷底進行調查,走出來后發現蚊子還是隔著衣褲叮咬了很多“包”……
每次團隊進山都要扎緊褲腿、袖口和領口,會戴上大號遮陽帽圍住脖子,還要不時噴灑驅蚊水;近期,由于連續的降雨,山中蛇鼠開始活躍,大家進山更會謹慎開道。
防急雨,川南的山區同樣沾染了貴州“天無三日晴”的脾氣,天氣預報在山里似乎失去了意義,有時前一秒還酷暑難耐,后一秒就大雨傾盆,“前一會兒是被汗浸透,過一會兒被雨淋透。”項目組石亞朝說,相對于一天濕幾茬兒的衣服,還有面對另一個難題:
急雨后小河已漫過小路(鐵五院 供圖)
上山調查時走的小路,沒準雨后就被山洪漫過了來路;”我幾次在電話里喊破了嗓子,催促大家早點回來,返程必須在天黑前上到高速。”瀘古項目的董師傅說,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 大家兢兢業業、扎扎實實地開展著詳勘作業。
減負不簡單:我們有利器!
“曾經的連鹽鐵路定測,在開闊的蘇北平原,外業測量人員能達到上百人,全站儀、水準儀幾十套。”測繪小組成員趙振寧回憶,而這次瀘古高速開展影像記錄作業,他們小組的裝備以無人機、GNSS為主,為詳勘定測打好了“前站”。
“面對復雜的地形和落差極大的走線,人員和設備上必然要精簡。”測繪小組屈窮表示,瀘州測區內山高林密、云霧彌漫,霧氣的遮擋就容易導致影像的失真,給制圖工作帶來困難。
為此,他們啟用了一項“利器”——Lidar模塊航攝激光點云,航攝條件的限制就將大幅減少。方案既定,測區內道路稀少、彎多坡陡,剩下的就是團隊化整為零的早出慢行,既確保安全第一,又做到天亮即飛。
無人機當然不是萬能的,瀘古走線上很多山勢呈“負角度”,無人機在空中無法拍攝到山腳。“這時候就輪到我們披荊斬棘了,結合地面全站儀掃描,對數據進行有效補充。”測繪負責人龔鵬程表示,前方采用輕便無人機和測量儀器開展像控測量和航飛作業,就可分多組數據傳回后方,而北京的內業團隊就可以爭分奪秒地緊密銜接,迅速完成一批提交成果。
現在的我們:當打之年!
“瀘古總體組平均年齡35歲,現在正是我們的當打之年。”姚學瑞作為長太與瀘古兩條高速的總體,提到現在的團隊精氣神十分自信,“大部分人一起經歷過高速項目歷練,干好項目、干出實績的決心正盛,我們更清楚這條高速對于個人和企業的意義。”
“我們要在實干中歷練,在實干中快速成長,在實干中贏得實績。”2013年入職的王紀玉,是姚學瑞第一個帶過的“徒弟”,他現在正陪著“師傅”做每天總結和次日計劃,讓他的技術思維有了更全面的考量。“師傅說只有去項目才能直面問題、直面困難,才能最快的出徒。”2022年入職的鄭旺,是姚學瑞的“小徒弟”,他跟兩位“師兄”一起負責線路專業,“進到現場才能讓學到的規范變得生動而具體,我要向大師兄看齊,早日成長為業務尖兵!”鄭旺憧憬著他的職業目標。
總體組回到駐地后,每一個人都自發形成了一種習慣——吃飯、休整、再與家人視頻連線聊聊家常,就不約而同回到會議室,圍攏到長圖前復盤外業內容,再商定明天的工作計劃。“大家都在一個最好的狀態,干好項目是我們一致的目標……”
瀘古高速(天仙鎮—大石鎮)定測詳勘將于本月底結束,為后續施工圖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更增強了團隊信心與信念!
總體組在紅軍曾駐扎的老屋避雨時合影(鐵五院 供圖)
他們每一個人都堅信:瀘嶺風雨后,敢戰萬重山!
【編輯:釗倫】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