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我兩次去中鐵十五局二公司承建的重慶長(壽)涪(陵)高速公路黃草山隧道采訪,多年過去,那情那景至今歷歷在目。
1997年初秋,作為公司黨委宣傳部的一名新聞干事,我從焦作乘火車去重慶,再坐輪船去長壽縣(現設為區)去開工不久的長涪高速公路黃草山工地采訪。當時指揮部住在工地附近山坡上的一幢民房里,房前的路一下雨泥濘不堪,沒法下腳。正是秋天,綿綿秋雨下個不停,去工地要走400多米的爛泥路,深一腳淺一腳,讓人非常惱火。
當時隧道還沒開口,正在組織人力和機械對隧道口周邊的山坡進行清表、分層回填一條峽谷。職工的居住條件很差,幾個人擠一個房間,濕漉漉的空氣,被褥都是潮濕的。還有個生活問題,那就是沒有洗浴設施,職工們下班回來一身汗水,只能接兩盆水簡單擦洗一下。這樣的環境,指揮部十幾個先遣隊員竟熬過5個月時光。
一年后再次去黃草山采訪,這里已經大變樣。指揮部遷至離工地不遠的一個山坡上,幾棟活動房和一棟磚房排列在隧道棄渣堆積的一個平臺上,建了一個吊腳廁所、一個洗澡房。隧道外的大峽谷已變成一個平坦的開闊地,他們充分利用隧道棄渣資源,采購10臺碎石機24小時轟鳴著加工碎石。隧道的大部分石碴均為自己加工,節省了幾百萬元成本,加上科學嚴格的管理,這項工程賺了一大筆錢,成為當時公司盈利最大的幾個項目之一。黃草山隧道右洞,提前7個月掘進至分界線。這么頑強的戰斗精神,干得這么快,讓業主單位很滿意,發話叫他們再往前掘進350米,同時將1000多米的左洞交給他們干。
這次采訪,比上次印象更深刻。在隧道里,一名工人告訴我,超強度的勞動,體質差的職工吃不消,不得不換下來。下班歸來的施工人員,山珍海味擺在面前也無半點食欲,只想美美地睡上一覺,一倒在床上便雷打不動,能睡上一會兒覺,那是莫大的享受。
隧道內通風設備的作用似乎不大,炮煙滾滾,鉆孔臺車、地泵車和穿行于洞中的運渣車,釋放出的大量濃煙在有限的空間肆意彌漫,無孔不入。一會兒的工夫便熏得人睜不開眼睛,臉、手像涂了一層碳。我的眼睛被油煙熏得忍不住流淚,一個小時的現場采訪,就讓人很難熬。
那年夏天,黃草山一帶足足鬧了3個月水荒,氣溫高達40度,河溝里的水斷流了,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的水,只夠飲水、吃飯和隧道作業,職工們洗臉、洗澡、洗衣服簡直成了一種奢望。從身邊走過的施工人員,哪個身上都有一股刺鼻的汗臭味。
陪我進洞的總工徐文明感慨地說:“這里的條件很艱苦,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不過比起你們那時候要強多了。年代不一樣,科技和生產力在發展。”我在南疆鐵路打隧道是計劃經濟時代,3131米長的一座隧道,當時投入的兵力是整整3個營。但完全依靠人力,可以想象其艱難程度有多大。4年多時間才干完,耗費的人力、物力驚人。延展開來說,全長476公里的南疆鐵路,1974年開工,鐵五師、六師及四師2個團等近9萬人參加建設,1984年正式通車,耗時近10年。放現在,這條鐵路有當初十分之一的人力足夠了,而且3至4年就可以建成。今天看來那是人力和物力資源的巨大浪費,但在那個年代是必須投入的。那時候修鐵路的生產工具多為鐵鍬、耙子、簸箕、大錘、鐵棍、手推膠輪車,機械化程度和勞動生產率低。
而黃草山隧道施工機械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公司購置了一臺鉆孔臺車,出渣有汽車和鏟車,盡管洞內通風條件很差,但絕大多數人員是從鐵道兵轉過來的,能吃苦,不怕累,干勁足,掘進與襯砌緊相隨,隧道在他們的汗水里一米一米地延伸。他們不畏懼困難的頑強拼搏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我,銘記在心。
回單位后,我先后寫出2篇報告文學、1篇消息,在集團公司內刊《綜合簡報》《中國鐵道建筑報》和《人民鐵道》報上發表,將他們的事跡進行了廣泛宣傳。
1年后,黃草山隧道左右洞全部完工,以質量優、進度快受到業主的好評,獲得鐵道部火車頭獎和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優質工程獎。中鐵十五局在重慶建筑市場實現了干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創一方信譽開辟一方市場的目標。之后,奉云、重慶繞城高速等一項項大工程收入囊中,助力企業走上快速發展之路。
【編輯:佳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