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朱自清的《背影》,只不過覺得是一篇描寫作者與父親短暫相聚的故事,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共鳴。直到那一天我的父親離開了我,再讀到這篇文章,特別是讀到“等到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便流了下來”。這時候格外想念父親,恍惚中似乎看到了他的身影,不過不是背影,而是他慈祥的面容。
我的父親是江蘇南京人,家里人口多。為了生活,也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父親在年歲很小時就投奔了正在蘭州修鐵路的親人,先是學徒,后來經過努力學技術,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成了一名優秀的鐵道工程人。
小時候和父親閑聊的次數并不多,說起修鐵路,他滿是皺紋的額頭總會舒展開來,帶著自豪侃侃而談。上世紀70年代,父親參與了援助越南鐵路建設工作,他說那時在援越抗美實現南北統一的這個過程中,越南鐵路網有幾百公里完全是中國援助建設的。
長大后,每當談起參建的蘭新鐵路,父親總有說不完的故事,那是一段充滿艱辛和激蕩青春記憶的故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經濟百廢待興,機械設備、原材料嚴重缺乏,當國家發出“開發大西北,建設蘭新鐵路”的號召后,一批批20歲左右的年輕鐵路建設者從五湖四海匯入了“建設大西北”的洪流中。我的父親也是其中一份子,即便在今天,如此大的工程量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少見,更何況蘭新鐵路沿線自然環境惡劣,沿線穿越了戈壁、高山、荒漠,高溫、嚴寒、大風等自然災害嚴重。
在當時鐵路沿線周邊基本杳無人煙的情況下,光是把車輛、物資送到工地,就是一件極為艱難的工作,而父親和他的工友們硬是通過落后的人力方式,將建設材料運往戈壁工地,憑借頑強意志,戰風沙、斗嚴寒,見山開路、遇水架橋,將鐵路一點點延伸到烏魯木齊。父親說,在建設大河沿大橋時,那里的狂風讓他至今記憶猶新,12級大風刮起來,長一米五、上百公斤重的涵管都能被吹走,這時候,工人們都戴著防風眼鏡,用布包著嘴巴,在大風中仍然不停工。他還記得當時的口號是:“大風小干、小風大干、無風加油干”,每個人都充滿了力量,即便一天12小時上班,也總是有使不完的勁兒。
隨著祖國鐵路線的延長,蘭州到烏魯木齊的鐵路修通了,我的家也安在了祖國的西部邊陲。父親成為烏魯木齊鐵路局工程處、后改制為中鐵二十一局一公司的職工。父親文化程度不高,卻刻苦鉆研業務知識,鉗工崗被父親做到了最高級別,最后還當上了車間主任。父親通過努力學習維修技術,還成了一名修車能手,只要是有毛病的汽車,他都能準確地診斷出毛病在哪并修好。
世界上一次性通車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蘭新高鐵通車那年,父親曾去乘坐了一趟。當得知中鐵二十一局是建設單位之一時,他非常激動興奮,說鐵路造的真好,又快又平穩,噪聲也小,說完滿臉的得意,并不時告誡我要努力工作,好好干。如今,我在自己的崗位上,繼承和發揚先輩的“鐵道兵精神”,希望能做一個像父親那樣敢吃苦、負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鐵建人,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編輯:佳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