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來自中鐵十六局15家子公司和重難點項目,共計140余名高級工程師、項目經理、現場技術管理人員,來到中鐵十六局渝昆高鐵8標項目陳家隧道出口、小新街隧道進口、尋甸制梁場等工點觀摩。
觀摩隧道施工現場(王浩然 攝)
在施工現場,大家很是困惑:常說慢工出細活,可渝昆高鐵“快工”怎么照樣能出“細活兒”?
走進小新街隧道,施工人員正在鋪設土工布,平整而密貼的土工布上,布滿了排列均勻的熱熔墊片。施工人員手中的菱形工具引人注意,現場技術負責人趙永超介紹,這是“熱熔墊片卡具”,熱熔墊片之間的環縱向間距,全靠這個小工具來控制。
“細節上的控制要符合設計標準,常常要用到許多小工具。”小新街隧道進口專業隊隊長李良拿出泄水管定位卡具、鋼筋間距卡具等一堆小工具,向我們演示這些工具是如何發揮作用。“這些工具,大部分是施工人員在作業過程中不斷改進改造出來的,也有大家集思廣益、新發明創造出來的。”李良說,要建設精品渝昆高鐵,離不開各個細節的相互疊加,像這樣的小發明小改造,在項目各個工點都很常見。
“我們結合陳家隧道的地質特點和施工進度安排,專門改造研發了隧道施工‘明星三件套’。”在隧道二襯作業面,提起現場工裝的小改進、小發明、小創造,現場副經理劉文祐很是自豪。通過改進輸送、振搗系統、可視化系統,項目部將普通二襯臺車升級為智能數字化二襯不銹鋼面板臺車,相較于傳統臺車,施工過程更可控、數據收集更準確,最大程度避免了二襯施工的脫空和冷縫,緊急情況下還可實現全自動滅火,大大提高了隧道安全水平。
“我們還通過改進動力系統、逃生安全系統,對自行式液壓仰拱棧橋、微臺階支護臺車進行了優化升級,保障了施工進度和安全質量。”劉文祐說,在這些工裝的協同配合下,陳家隧道出口的月平均開挖進尺“保底”能達到70米,領跑全線。
觀摩路基示范段(王浩然 攝)
在傳統路基施工中,方形抗滑樁大多依靠人工挖孔,工效低、安全風險大。“渝昆高鐵8標項目共有27段路基,僅路基段的抗滑樁數量就超過1400根,本算不上重點工程的抗滑樁,在渝昆卻成了路基施工的關鍵點。”該項目總工程師熊利文翻開平面布置圖介紹,我們依托“創新工作室”開展科技攻關,牽頭設備廠家對工裝進行創新優化,形成方形鉆頭機械成孔工藝,形成工法、專利各一項,單根抗滑樁的施工時間縮短了44天,施工速度明顯提升。
觀摩智慧梁場(田楊 攝)
“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該項目黨工委書記、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劉磊說,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的重要講話,令人倍感振奮。目前,項目團隊自主改進形成的“五新五小”成果就多達41項,涵蓋了路基、橋梁、隧道等領域。劉磊表示,抓好用好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快工照樣能夠出“細活兒”,我們也對項目技術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過“五新五小”,把“細活兒”進一步干精干透,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切實提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率,推動項目建設提質創效再上新臺階。
【編輯:敏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