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給我爺爺看看,我們參建的天津機場2號隧道的盾構機始發了,讓他看看現代化高科技怎么在隧道掘進!”在中鐵十四局京濱城際鐵路天津機場2號隧道“京濱協同號”始發儀式現場,忍不住給爺爺發去照片。
“那時候啊,修鐵路可比你們現在苦多了,那山洞可都是我們一點一點鑿出來的。”一提起修路,84歲的爺爺就兩眼放光,有說不完的精神勁,那個年代的他們,都喜歡把隧道叫成“山洞”。
部隊合影(爺爺左)(顏琳 攝)
幾張泛黃的老照片、一本退役證明書和一把小鋼錘,是他鐵道兵生涯的全部紀念。
1959年12月,19歲的爺爺血氣方剛、激情澎湃,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八師8708部隊的一名新兵。“說實話,那時候家里窮,吃不飽飯,到部隊只要肯賣力干活,吃穿不用愁,還能為山溝溝的百姓修通路,天底下哪有這么好的事啊。”爺爺說起當年參軍入伍的初衷,仍舊掩飾不住一臉的激動。吃飽飯,為國家出力,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夢想與情懷。
那時候打山洞沒有掘進設備、沒有防護設備、沒有照明設備,有的只是鋼釬、大錘、手風槍和火把,為了趕進度、搶工期,誰也不愿意用耗時間的水風槍,這樣一來,雙手老繭磨出新繭、虎口開裂,煙塵嗆嗓子那都是常有的事。用他的話說,那時候,是真不知道苦是什么滋味,滿腦子想的是,能干動,就不能停,前面還有那么多山洞等著呢,片刻也耽誤不得。他帶隊的風槍手曾在成昆鐵路建設時取得全連第一的好成績。
“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也正是一代又一代鐵建人的理想信念和執著追求的原動力。兵改工,初心與使命,責任與擔當,從未改變。
“當過鐵道兵的人,到哪都是吃苦當先,絕不退縮。”當我從駐外翻譯換崗到基層項目政工員時,爺爺總是用這句話來回應我的一次次的“小牢騷”,從白山黑水到燕趙大地再到江南水鄉,如今再次轉戰京津冀,從一名政工員到基層黨支部副書記,從未想過要退縮。參建路上的點點滴滴,辛苦亦化作甘甜,滋養我走過7年的鐵建時光。
年紀越大,爺爺身體的毛病也多了起來,耳朵、眼睛都大不如以前靈光了,又因年輕的時候慢阻肺緣故,一到秋冬季節,咳嗽就折騰得他整宿整宿睡不好,每次住院療養的時間也是一年比一年長。在國家照顧老兵的政策下,當年的老戰友,許多又成了老病友,他們說,一起看看老照片、一起聊聊時下趣事,住院的日子也就不那么無聊了。
鐵道兵轉業前留影(爺爺右一)(顏琳 攝)
爺爺說:“我跟老楊,是過命的交情,一起扛過風槍、一起埋過炸藥、一起挑過渣土,有一次,去山崖邊倒土渣子,要不是老楊手快,一個恍惚勁,我就掉下去摔沒命了。”照片里,他們身著軍裝、頭戴雷鋒帽,一副青春年華正當時的美好模樣,是定格也是銘記。那是他們背上行囊奔赴遠方,“汗水溶化千層巖、風槍打通萬重山”的灼灼芳華。
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有一代人的擔當。如今,風餐露宿、沐雨櫛風的艱苦環境已然改善,但一往無前無險阻的優良作風在鐵建人的血液里流淌,望著眼前中鐵十四局集團房橋公司京濱鐵路天津項目部管片車間里,新工友“機器人”在不停地忙碌,與年輕的同事配合默契,“愛心吸盤”下,一塊塊膚如凝脂的管片正緩緩吊起。這里從0到1,從一片荒蕪到全國在建規模最大的管片預制基地拔地而起,自豪、感動、艱辛不禁涌上心頭,忍不住按下快門,想用照片記錄眼下這一刻。
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文字,這也是屬于我們的寫意年華,是縮影也是傳承,標注著新時代鐵建人踏實作為的春秋華章。
【編輯:敏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