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跨、下穿、側穿,建設中的深圳16號線共建管廊,與地鐵16號線、地鐵3號線以及深大城際,溶洞密布的地下空間,3次“狹路相逢”。稍有不慎,將導致地鐵結構沉降變形,甚至導致既有隧道結構坍塌,安全風險極大。
緊挨地鐵三號線的管廊盾構工作井(項目部 供圖)
早7時,深圳市龍崗區車水馬龍,地鐵16號線乘客絡繹不絕。尋常之間,少有人想到,地鐵下方一條城市綜合管廊正在以每天11米的速度快速掘進。
金琦,中鐵二十局深圳16號線共建管廊項目盾構副經理,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順著20米深的盾構工作井,來到掘進現場查看施工情況。
地下空間內,管廊工程與深圳地鐵16號線狹路相逢,最小間距僅有6.48米。作為深圳“最繁忙線路”之一的16號線,每隔5分32秒,就有一列重達300多噸的列車從管廊上方通過。
列車呼嘯而過時,引發地下施工空間一波不甚明顯的震感。列車每過一次,我心里就緊張一次。金琦說,“一旦管廊出現變形,地鐵軌道就會發生扭曲甚至垮塌,后果不堪設想。”
為了保證不給16號線運營帶來影響,工程施工前,項目團隊多次邀請行業專家進行“把脈”,為盾構機配備超前地質預報系統、間隙測量系統等多項智能技術,制定了徑向注漿、漿液輔助法等多項施工方案。
“報告,60環處,含水量突然增多。”對講機傳來技術人員的呼叫。
“收到,我馬上過來。”對講機里的聲音,讓金琦加快了腳步。盾構掘進過程中,所有技術人員每天要核對6-7項關鍵技術參數,實時復測管片姿態,隨時優化掘進參數。
深圳靠海,地下水源豐富,流淌萬年的地下河將巖層沖刷的溶洞密布,不知道哪里就會突然涌水,而且隧道上方燃氣、給水管等管線錯綜復雜,每一次數據異常,金琦就會帶著團隊進行一次方案分析。
“目前地層含水量增加,巖層裂隙水可能涌向掌子面,盾構機推力1500噸,壓力1.7兆帕。”
“推力加大到1700噸,扭矩控制在5000千扭米以下,保壓調整至2.0兆帕,把水給推出去。”金琦沉著而果斷答復道。
目前,隧道施工已經順利推進170米,噴涌、數據異常等情況不知道遇見了多少次。在未知的地下,面對不同的掘進風險,他們嘗試過5種不同形式的加固方案。
金琦說:“目前的下穿施工只是我們的開始,我們工區共2.85公里的隧道,后期要與地鐵3號線并行,還要上跨16號線和深大城際。安全風險最大的是上跨16號線施工,距離地鐵間距僅4.23米。”
每天離開工地前,金琦都會主動去現場監控室,找測量班班長屈明衛了解沉降數據。
為了實時掌握變形情況,他們在地鐵16號線設置了200多個自動化沉降監測點,每4小時進行一次觀測。
施工25天,沉降始終控制在預警值內,這是金琦與20名技術人員,如履薄冰、精益求精,向1800萬深圳市民遞交的“安全答案”。
“辛苦了,明天你們還需要去測下周邊房屋沉降。”金琦握著屈明衛的手。這是建設者之間的握手,也是綜合管廊與深圳軌道狹路相逢后的一次“和解”……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