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太陽日漸熱辣。在山東省濰坊市嵩山深處,省內第四座抽水蓄能電站——濰坊抽水蓄能電站施工火熱。在機械轟鳴中,陳德洲正提高嗓門,對一線技術人員進行現場交底。
陳德洲是中鐵十四局濰坊電站工程部長。工作7年來,他先后參建青島藍色硅谷、文登電站、濰坊電站項目,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與熱愛,扎根一線,默默耕耘,在磨礪中不斷成長,努力書寫著自己的青春答卷。
陳德洲(右)在工地
青島藍色硅谷嶗山隧道是陳德洲的第一站。該隧道單洞長4580米,是當時青島最長的山嶺隧道。對于初出茅廬的他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成長機遇。
嶗山隧道圍巖差,淺埋距離長,最淺埋深只有6.8米,下穿居民眾多的社區,安全風險大,是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陳德洲回憶說,在這里爆破相當于在膨脹的氣球壁上扎針,一不小心就會塌方。
起步即沖刺。跟著項目團隊,陳德洲運用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翻閱資料,請教同行,為攻克隧道難題建言獻策。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他們最終想出以“牢”克“危”的方法,在山體最薄弱的地方進行注漿及表層澆筑混凝土層。克服技術難點,同時在洞內設置雙排超前小導管作為輔助措施,配合“臺階法”開挖,確保隧道安全順利穿越淺埋段。
有了這次施工攻堅,陳德洲認識到了工程建設任務的艱巨,也更加堅定了迎難而上、勇于挑戰,努力做出一番事業的決心。
2017年,陳德洲轉戰山東文登抽水蓄能電站,繼續進行技術保障服務工作。這里位于“仙山之祖”的昆崳山上,是目前省內裝機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電站歷經7處轉彎,穿越8條斷層,橫穿深約300米的復雜地層、2300多米的巖體,大大小小近80個洞室,施工難度極大。
再次挑戰新領域,陳德洲興奮之余也倍感壓力。在項目部統一安排下,他負責排風豎井施工。該井深280米,等同于地下的百層摩天大樓。經過實地調研,陳德洲和團隊從績溪電站了解到國家一級工法“斜井導井阿里瑪克爬罐施工”,那里的施工條件與文登大致相似,但這個工法用到的提升設備造價高、安全性低。
“既然設備不符合施工要求,我們就想方設法改良。”陳德洲說,那段日子,他們跑遍了當地機械市場,走訪摸排相關設備的性能,還深入工廠與有經驗的師傅共同探討,找到了一款礦用卷揚機,可以嘗試改良使用。
雖然并沒有百分百把握,陳德洲卻開始努力攻關。他不斷研究,綜合分析了設備的承載力、自重、載重以及變換角度后的重力變化等因素,進行大量計算驗證,最終選用了礦用提升設備+井架提升系統,解決了進出豎井的難題,在長達近4年的施工作業中做到了安全運行保障。
如今,憑借在抽水蓄能電站的施工經驗,陳德洲又投身濰坊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隨著施工任務全面展開,他的工作更忙了,每天往返于辦公室和工地之間,“兩點一線”中書寫著工作答卷:施工方案編寫、技術人員培訓、工序技術交底、現場技術指導等等。
“雖然很累,但是很充實”,陳德洲坦言。隨著負責的工作越來越多,他考慮問題的角度、學到的知識以及組織管理能力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這是他成長蛻變的必由之路。
扎根工地,陳德洲攻克了一層層難題,也登上了新的階梯。雖然夜里的加班快餐讓他變胖了,工地上的烈日把他曬黑了,他在人群中慢慢淡然了,他的知識儲備卻厚重了。他用螞蟻搬家式的努力,一步步成長為抽蓄板塊的技術尖兵,距離青春夢想越來越近。
在陳德洲看來,能夠先后參建國家2個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是幸運的。“攻克技術難點,助力公司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我們肩負的責任還有很多。”談及接下來的工作,陳德洲充滿期待。他暢想著未來有一天,清潔電能將從電站源源不斷地送向四面八方。
陳德洲在研究圖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