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高同明,我就在他黝黑的臉上,看到一雙眼睛泛出的亮光,好像古代一個精明的賬房先生。
事實也是如此。在滬蘇湖高鐵工地上,高同明是出了名的會“算賬”,在他最擅長的無砟軌道施工領域,由他牽頭實施的技術工藝改造,不但顯著提升了安全質量水平,還給項目節約了不少的成本投入。
滬蘇湖高鐵軌道采用的是雙塊式無砟軌道標準,每塊軌道板縱向鋼筋長度是6.44米。施工過程中,需要將鋼筋原材截成規定尺寸。原本正常、標準的“照圖”操作流程,高同明卻研究起了其中的門道。
高同明(右一)開班前會(羅寧 攝)
他說,工地上采購的國標鋼筋長度主要有9米與12米兩種規格。在外行人看來,無論采購哪一種型號的鋼筋,只要能把鋼筋截成6.74米的小段即可。但是高同明不這么認為,他算了一筆賬——截掉6.74米鋼筋后,兩種鋼筋剩余的材料分別還有5.26米和2.26米。最終他選定了規格為9米的鋼筋作為主材。經過他比對計算,同等條件下,鋼筋原材投入能節省30%以上,極大降低了鋼筋廢料的產生。
今年47歲的高同明,已近知天命之年。這個出身魯南沂蒙山區的農家漢子,骨子里始終透露著一股戒奢尚儉、敬天惜物的氣質。
在他負責的滬蘇湖高鐵無砟軌道工區,全程都是在橋面露天施工,遇到雨水天氣,需要用防雨罩將正在澆筑養護的無砟軌道板遮蓋起來,以免因為雨水影響工程質量導致返工。
高同明說,此前他們考察過一種能推著“行走”的雨棚,雖然效果不錯,但是價格卻十分昂貴,最便宜的一款,也需要20多萬元。
在一次去工地路上,他看到遠處農田里的幾個簡易蔬菜大棚,腦海里突然有了靈感。于是他找來幾段鋼筋,彎成弓形骨架,然后將鋼筋兩頭插入無砟軌道模板的螺絲孔中固定住。這樣下來,每隔兩米安裝一根鋼筋,然后在上面蓋上雨布,一個簡易的雨棚就誕生了。遠遠望去,就像農田里的薄膜蔬菜大棚。
高同明說,簡易雨棚鋼筋骨架每根長5米,一個工作面100米,大約需要50根鋼筋。他負責的4個工作面同時作業,需要200根鋼筋。連同雨布的成本,他設計的簡易雨棚成本不過兩萬余元,比起動輒幾十萬元的雨棚便宜了不少。每個雨棚可以隨時拆卸周轉,相對于巨大、沉重的大型雨棚,還能減少轉場費用,為企業節約了開支。
高同明檢查鋼筋綁扎間距(羅寧 攝)
在高同明看來,精打細算,不意味著減少投入,適當的時候增加投入,才能算好經濟賬。
無砟軌道道床板四周的“八字”裂紋是高鐵建設中一個普遍又難以處理的問題,其中又以雙塊式無砟軌道的“八字”裂紋問題最為嚴重。
為了在自己的施工區域杜絕“八字”裂紋,高同明想了很多辦法。最后,他想出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土辦法——在底座板和軌道板澆筑前,他在最容易出現裂紋的底座板限位槽四角以及道床板四角下方5毫米處,增加了一層防裂纖維網。雖然增加了一些投入,但能將“八字”裂紋產生的概率,從40%降至5%左右,大大提升工程實體質量的同時,也降低返工概率。
高同明細算了一下,此前,無砟軌道“八字”裂紋的整治,通常由建設單位邀請鐵路局工務段進行,一般每公里花費近10萬元,如果以中鐵十四局滬蘇湖項目管區雙線54公里計算,僅此一項,就需要額外耗費數百萬元。很顯然,降低”八字“裂紋的發生概率,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一路走來,我們看到,高同明這個高鐵工地上的“精算師“,將他對企業的熱愛與擔當,用匠心化作一個個奇思妙想,正一點點匯聚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能量源泉。
【編輯:釗倫】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