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一位老鐵道兵,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鐵路事業。他18歲離家當兵,因工作關系很少回家鄉。甚至在奶奶最后的時光里也沒能趕回來陪伴,對親人的愧疚和思念只能藏在心中。
今年春天,從未求過人的父親像個孩子一樣,小心翼翼的對我說:“能不能小長假抽空陪我回趟老家?”我感覺有點突然,沒有應答。畢竟父親快70歲的人了,我擔心路途遙遠,他身體吃不消。電話那端的父親有些低落,又說:“你要太忙就算了吧,年輕人工作要緊,沒什么事我就先掛了。”我有些茫然,過往與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像放電影一般在腦海閃現,我忙給父親回了電話,告訴他我有時間,可以陪他回老家。
人們常說,母愛如水,溫柔綿遠。在我看來,父親如山,靜默有力。記憶中,我的童年并沒有父親過多的陪伴,更多的是嚴格的約法三章和不斷的新標準。清楚的記得,高中三年,無論我怎么努力,無論老師和同學多么肯定我的成績,只要回到家,總覺得離父親的夸贊還相差很遠。
高考的失利使我變得沉默寡言,沒有勇氣面對父親。那時的我,只想逃避。父親認真的跟我談了許久,那是我第一次看見父親的眼里滿含淚水,父親的眼中不再是威嚴而是遺憾。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平日里父親對于我不是嚴苛而是期盼,對于我的失利不是失望而是疼惜。父親沒有逼我重頭再來,而是讓我自己選擇今后的道路。最終,我來到了錄取通知書上的學校,因為我一直堅信父親的那句話:“在哪跌倒就要在哪爬起來,是金子,總有發光的一天。”
畢業后我義無反顧的跟隨父親的腳步,走進鐵建,成為鐵建的一員。還記得報道的那天,工作人員對我說:“公司的項目遍布全國各地,一線的環境肯定不如家里,你要考慮好。”我欣然一笑,自信地點了點頭。多年來,親眼見證父親走過祖國的大江南北修路架橋,鐵建人的使命與擔當早已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內心深處。工作后我才發現,其實像父親這樣的鐵建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堅守奉獻,仿佛一束光,照亮了當地百姓的回鄉路。
“高鐵站修到了家門口,現在出行可比原來方便多了。”一路上,父親激動地和我聊個不停,將我的思緒拉回現實。他不時感慨著祖國的飛速發展和家鄉的巨大變化,談起自己曾參建的項目更是如數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過了這條小河就是老宅了,40多年前我就是從這里離開家鄉……”順著父親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排排整齊的樓房,爺爺奶奶當年住過的老宅早已不見了蹤影。
夕陽下,父親滄桑的臉龐讓我突然意識到他在慢慢變老,需要我們的攙扶,但他依然是我心中最堅實的依靠,是我身后最強大的動力。我要牢記父親的殷切囑托,不遺余力地將青春和力量投入到祖國建設中去,愛企愛家,和千千萬萬鐵建人一道,讓更多人的回鄉路變為坦途。
【編輯: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