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人皮膚黝黑,溝通交流時,憨厚的眼神透露著謹慎干練。當他與筆者聊起近況時,他立即停下手頭的事,眼神更加明亮了。
“我真的太高興了,通車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他一邊笑著說,一邊向筆者展示手機中拍攝的照片。原來,今年4月,剛休完假的他,專門改變返程路線,第三次重走于2019年末開通運營的黔張常鐵路長灣澧水大橋。
交談許久,重慶口音濃重,這位巴渝漢子的名字也在筆者腦海久久回蕩——中鐵十一局成達萬高鐵達州分部的測量室主任周楊。
從事測量工作十載,從渝萬城際鐵路到黔張常鐵路,從汕汕鐵路到成達萬高鐵,一路走來,在崇山峻嶺中奮斗的日子讓他倍感珍惜,也讓他在測量領域大放異彩。
業精于勤,用“鐵腳板”練成看家本領
周楊話不多,卻見心肝。他說,勤能補拙,只有行了萬里路,才能看清前進的方向。
工作中的周楊(余瑞梅 供圖)
十年前的2014年,周楊入職中鐵十一局,在渝萬城際鐵路項目從事現場測量工作。才入職不久的周楊,常聽師父說,測量人的眼睛就是尺,要全神貫注,又要精益求精。
正值該項目鐵路信息化平臺試行前期,面對監控量測信息化系統這份“新試卷”,他不斷摸索,想盡快熟悉業務。白天,他扛著全站儀和棱鏡桿漫山遍野地跑,在三個隧道口來回蹲守,尋找監控量測的最佳時間。有時,為了某個關鍵數據,一蹲守就是一整天,汗如雨下,但測量記錄的紙張仍被他小心呵護著。晚上,他就進行數據分析。他知道,只有將每個數據精準分析,才能確保項目設計、施工組織、施工進度的有條不紊,只有檢測到隧道的動態變化,才能為安全質量標準化施工提供寶貴的參數支撐。
測量儀器的工作原理和測量的技術經驗,在工作筆記中寫了一本又一本;實踐操作的細節和注意事項,一遍一遍地追著師傅刨根問底;隨身攜帶的圖紙開始變得褶皺不堪,隨時掏出來寫了又寫、畫了又畫……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了潛心鉆研,周楊順利掌握測量工作,進一步推進監控量測信息化工作在項目的有序運轉。
憑借“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的勁頭,從不間斷RTK等專業新知識的深入學習到cass等新軟件技術的刻苦,從按部就班開展測量業務到提前謀劃開篇布局,主動思考測量點位,周楊逐漸成長為一名測量業務骨干。
在他看來,過硬的技術能力是做好做精測量工作的“硬指標”,高度的責任感和服務意識也成為他完成測繪工作的“軟實力”。
行成于思,用“方程式”解決疑難雜癥
號稱“世界綠心”的張家界云霧繚繞,宛如仙境;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山水互融,相映成趣;作為《桃花源記》發源地的常德如詩如畫,美不勝收……這是周楊乘坐黔張常鐵路動車時看到的景象,總讓他如癡如醉,也讓建設歷程在腦海不斷回蕩。
周楊至今記得,他在黃家臺隧道開展測量工作的情形。該隧道全長6490米,為雙線隧道,最大埋深710米,是黔張常鐵路全線的重難點工程,集采空、突水、突泥、巖爆、巖溶、瓦斯為一體,安全風險高、施工難度大。
在項目初期的現場勘測階段,周楊面臨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如何在不穿越國家級風景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前提下,順利完成勘測任務?隧道建設的緊迫性不容忽視,于是,他機智地選擇了穿越山間小路。周楊與測量團隊負重前行,他們背著沉重的儀器,開始翻山越嶺。
山路崎嶇,再加上天氣復雜多變,一度讓測量工作舉步維艱。此外,該項目涉及路基、隧道、橋梁工程,包含多種施工工藝,現場測量需求量大,但各工點之間的直線距離以及距離項目駐地較遠,來回往返的時間成本較大。為了提升效率,他們常常在路上以簡餐充饑。“夏天測量時,天氣炎熱,放在車上的面包,到了下午可能就變質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周楊仍歷歷在目。
然而,周楊并未被這些困難壓垮。他手持方案,邊摸索邊總結,最終獨立完成了黔張常鐵路項目全線沉降觀測評估和CPIII軌道控制網的評估工作。如今,對他來說,沉降觀測已如同“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黔張常鐵路項目改移路變更設計期間,周楊多次現場采集數據,修改方案十余次,通過處理數據、設計線路、描繪橫縱斷面圖、計算挖填方量,最終設計出“加寬路塹二級平臺用于改移路的一段”方案,使得挖填方達到所需求狀態,成功為項目建設節約成本,贏得了項目、公司、業主單位的一致好評。
精益求精,用“小巧思”提質增效
“測量人對數據有天生的感知度,建設一座橋梁,涉及上百萬次的測量,每一毫米的精細,都事關項目安全和工程質量。”周楊表示。
黔張常鐵路長灣澧水大橋(李良猛 攝)
中鐵十一局承建的黔張常鐵路長灣澧水大橋,位于湖南張家界境內,橋梁多為高墩,位于山區溝谷,施工難度大,其不等跨長度(172米+158米)、無索區長(42米)、塔梁固結段高度(15.2米)均創下當時同類鐵路橋梁世界之最。
在長灣澧水大橋索導管放樣中,他創新性地提出以計算索導管軸線三維空間位置為基準,以管頂為放樣點的放樣方法。該方法既充分利用了現有卡具工藝工裝,大幅縮短了索導管放樣工作時間,又準確標記出索導管的軸線位置,有效提升了放樣的精度與準度,為這座世界級橋梁后續高精度合龍作出了重要貢獻。
周楊深知測量工作的重要性,他笑著說:“測量既要有的放矢,更要精益求精。”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長灣澧水大橋導管的計算與放樣工作中,他通過復核圖紙,經多次推導發現了索導管的α角有誤。他立即向業主單位、上級單位匯報,并與設計單位迅速溝通,最終修正了圖紙中的數據,成功幫助項目規避了項目不必要的損失。然而,這樣的例子,只是周楊細致入微的冰山一角。
周楊的身影,活躍在黔張常鐵路無砟軌道精調計算中,他不僅順利完成了國鐵集團的三次紅線檢查及上級單位測量交叉檢查,還以“一路綠燈”的表現保障了測量資料的翔實完備,得到業主單位的充分肯定。此外,他還不遺余力地投入到“鋼絞線下料支架”“適用于生態保護區巖溶地段的路基”“斜拉橋減振裝置”三種實用新型專利的研發中,進一步提升了項目施工效能,為項目后續提質增效提供了經驗典范。
2019年12月26日,黔張常鐵路全線開通運營。風馳電掣般的“和諧號”宛如一條騰飛的蛟龍,穿過武陵大山深處,使湘、鄂、渝三省市邊區廣袤地帶從此告別了鐵路“空洞區”歷史。
2020年,距離黔張常鐵路開通不到半年,周楊第一次坐上了“和諧號”在自己修建的黔張常鐵路上飛馳;2021年,黔張常鐵路長灣澧水大橋獲評國家優質工程獎,他再次乘坐高鐵,再次回想起建設歷程的點點滴滴;2024年,休假改變返程路線,周楊看著窗外肆意生長的茂盛野花,黔張常鐵路建設歷程的自豪與喜悅瞬間再次涌上心頭。
高鐵在碧水青山間穿梭,宛如巨龍疾馳,為沿線居民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如今,這份便捷也將延伸至成達萬高鐵的周邊居民。
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十年間,周楊成功幫助成昆鐵路復線峨米段、江羅高速、拉林鐵路、渝懷鐵路、渝湘復線高速、渝湘高鐵重黔段等十余個重難點項目完成了數據量極大、處理難度高的水準網數據分析處理工作,為項目建設貢獻了力量。
工作中的周楊(余瑞梅 供圖)
如今,在中鐵十一局成達萬高鐵達州分部,周楊依舊從事著他所熱愛的測量工作。做試驗、分析數據、開會討論等工作穿插有序,正是這位十載測量精兵的工作寫照。
“這是棱鏡、全站儀、水準儀……”每年新生入職時,周楊總是高興地向新員工們介紹著自己的“老伙計”。他以中鐵十一局開展的“技術融合”活動為契機,一方面積極學習施工、試驗等方面的知識,向復合型人才轉變;另一方面他還主動肩負起培養項目青年技術骨干的責任,在項目技術測量交叉學習培訓中,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寶貴經驗傾囊相授,并經常帶著徒弟去現場進行實操,努力幫助他們成長成才。
“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只有大家的技術水平越來越好,才能源源不斷地汲取智慧源泉,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周楊說道。
如今,成達萬高鐵的建設正熱火朝天,周楊也將繼續帶領團隊,在實現精準測量、打造成達萬精品工程的新征程上奮勇搏擊、迎難而上。
【編輯:敏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