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鐵十四局電氣化公司承建的南京地鐵5號線上海路站冷水機房裝配化施工順利完成。建設、監理、設計、施工等多家單位組成觀摩團隊,對該工程施工和BIM(建筑信息模型)設計成果給予了高度認可和肯定,這標志著該公司利用BIM技術在項目施工進度、安全、質量、成本等全過程管理中已發揮出顯著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據悉,該公司承建南京地鐵5號線上海路站車站和機房采用裝配化基地全過程BIM深化設計。隨著信息化和智能化逐漸成為建筑行業的新潮流,該公司正在積極布局新思路、配套新制度、應用新技術,推動自身在上下游產業鏈和項目管理上的全面轉型。
自2012年該公司在上海地鐵11號線項目首次使用BIM技術起,經過之后十余年間的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從設計到施工的完整解決方案。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該公司在南京建立裝配化基地,成功實現地鐵機房和泵房的裝配化設計、生產與施工一體化。
“在公司承建的各項地鐵工程施工中,BIM技術發揮出積極作用。”裝配自動化研發生產中心負責人吳明海介紹道,在實際操作中,技術人員通過對各專業系統進行三維建模和深化設計,可從源頭上解決傳統二維設計中易出現的管線沖突、碰撞等問題。地鐵施工中,BIM技術在管線綜合設計、機房設計以及施工管理三個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和實用性。
BIM+管綜深化,破解“神經網絡”碰撞難題。在車站管線綜合這一“神經網絡”設計中,傳統二維圖紙容易導致設計沖突。“建設過程中,我們將直面車站管綜安裝精度高、車站空間有限,管線復雜等多項挑戰。”該公司南京地鐵5號線項目負責人說道,“如果不預先進行施工模擬,施工中易產生管線碰撞交叉等現象,進而引發誤差和返工問題,造成材料和人工的重復浪費。”
在裝配化基地BIM團隊介入后,技術人員通過應用BIM技術,在三維空間內精確模擬和展示各專業管線、設備和結構的位置和布置情況,結合現場進一步深化布局,可以做到以更短的路徑、更優的排布,科學合理布置管綜路線,避免返工,從而大大降低成本。
BIM+機房深化,解決“心臟干擾”難點痛點。地鐵站機房作為地鐵的“心臟”區域,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安裝大量的機房設備和管線,具有系統復雜且管線交叉非常多的特點。這一痛點問題在傳統設計中往往難以解決,需要不斷嘗試總結才能做到各系統的有效集成和無干擾運行。
“在上新河地鐵站冷水機房機電設備安裝施工中,該機房空間相當狹小、系統極其復雜、管線多處交叉,施工難度極大。”吳明海介紹道,團隊利用BIM技術對機房內的機電設備、管線系統和結構構件進行精確布局,提前模擬施工效果,確保各系統之間的協調與兼容性。通過對施工過程全程監控與管理,BIM深化設計有效避免該機房系統之間的沖突,提高設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上新河站冷水機房深化(顧博文 攝)
BIM+施工保障,掃除“穿針引線”質量通病。眾所周知,裝配化施工要求極高的精度和質量,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差,而BIM技術的應用可有效保障這一要求。通過搭建模型,該公司裝配化基地實現對施工過程全方位監控和管理,能夠確保每一個彎頭、每一段水管、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按照BIM設計要求執行,降低錯誤率和材料浪費,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和工程質量。
現場施工保障(顧博文 攝)
BIM+施工動畫,實現“可視交底”入腦入心。裝配化基地BIM團隊將BIM技術與場景渲染和施工動畫制作結合起來,進一步運用在項目建設施工過程中。“把傳統的書面交底制作成動畫視頻,以視頻播放的形式對工班進行交底,更便于工人理解記憶。”吳明海表示,這種技術交底形式可視化程度高,使施工人員在施工前就對整個過程和特定工序有更清晰直觀的了解,可減少現場溝通中的誤解和錯誤。
創新彰顯實力,專業源自匠心。該公司裝配化基地團隊已將BIM技術運用在公司多個項目中,先后在南京、紹興、徐州、濟南等多個城市地鐵機電、弱電完成了管綜和機房深化設計,還成功完成蕪湖長江隧道、沈白高鐵等項目的BIM深化工作。這些工程項目涵蓋從隧道機電、軌道交通到高速鐵路,從管綜設計到機房深化的各個方面,充分展示了裝配化基地在BIM設計領域的豐富經驗。
技術人員正在搭建BIM模型(余萍 攝)
進一步發揮BIM技術優勢,加快發展裝配式施工,是該公司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精細化管理要求的生動實踐。該公司將繼續發揮BIM技術在工期管理、成本管理方面的優勢,打造行業示范項目,提升技術管理水平,實現施工“現代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公司轉型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編輯:金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