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哪個)行裝扛起了(哪個)槍,雄壯的(哪個)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呀!你要問我們那里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鐵道戰士志在四方!”八年前,我畢業后參加工作,進入十四局一線項目,第一次聽說鐵道兵這個兵種。
近日,濟南項目黨支部開展了一堂不一樣的黨課,邀請了幾位駐濟退休老鐵道兵走進基層黨支部,為項目黨員同志、入黨積極分子分享了他們曾經奮斗的故事。我有幸聆聽,再一次從他們質樸的言語中了解了他們曾經奮斗的歲月,感觸頗深。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誕生于解放戰爭的戰略決勝階段,肩負著修路、架橋、通信等工程保障任務。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提出“大軍打到哪里,鐵路修到哪里”的鏗鏘誓言,便用血和汗水踐行承諾。一聲令下,他們響應號召,對著軍旗含淚告別,脫下軍裝,卻依舊在藍色的工裝下踐行著“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誓言。中國鐵建這個“兵改工”的企業,在和平年代,繼續發揚著鐵道兵特別能戰斗的精神,與時俱進,勇攀高峰,再創新業。
工作多年,輾轉多個項目,也有幸遇到了好幾位老鐵道兵。歲月的鑿子在他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卻始終遮擋不住骨子里那份“鐵兵精氣神”。微駝的脊背不再風姿卓越,卻依然將腰桿挺得筆直,腳步鏗鏘有力;文化水平不高,很多甚至都不會使用電腦,卻有著扎實的實踐能力和令人信服的為人處世準則;不算標準的普通話,甚至帶著濃濃的地方口音,吐出的話語卻質樸有理,讓人信服。駐地里,他們是比時鐘更準的鬧鈴,不管刮風下雨,嚴寒酷暑,總是起得最早的一批;現場,他們是“刻板、嚴肅、不知變通”的“老頑固”,安全帽、安全帶必須戴好系牢,固定的鋼筋距離,毫米偏差也不行。
剛剛工作的時候,我也和現下很多年輕人一樣,總是抱怨工地生活過于枯燥,辦公和住宿條件也不夠好,工作一件接著一件,與大學相比,業余生活實在貧瘠的可憐,每天似乎都有滿腹的牢騷。然而這些牢騷,卻在身邊的老鐵道兵的影響下,逐一煙消云散。
“廉叔”名叫廉士福,是與我相處時間最久的一位老鐵道兵,因為和我們這群80、90后父輩年紀相近,大家都親切的叫他“叔”。
廉叔整天都是樂呵呵的,似乎沒有什么事情能影響他樂觀的心態。因為我們辦公室挨在一起,所以我工作上一遇到煩心事就習慣跑到他的辦公室去發發牢騷。“小丫頭怎么了?怎么又唉聲嘆氣?來,給叔嘮嘮。”廉叔總是不厭其煩的聽我滿腹牢騷,再用他的歲月故事對我開導。晚上下班時,我總會習慣性的往他辦公室看上一眼,往往都是燈火通明,他就板板正正的坐在辦公椅上,對著電腦核算數據。與很多老鐵道兵不一樣的是,廉叔的電腦用的很熟練,辦公軟件無一不精,聽說全都是他自學得來的,對他的敬佩又多了幾分。
與廉叔一起分配到項目部的還有一位老鐵道兵王建華,與廉叔不同,王叔不太愛笑,話也不多,卻十分較真執著。王叔主要負責現場管理,零下二十多度的大東北,每次去現場拍照都能看見他裹著軍大衣站在風雪里。工程例會上,領導的提問往往會難倒一些技術員,但王叔卻每次都能清晰回答。花白的頭發、溝壑密布的臉頰、皸裂的手掌,還有那堅毅的眼神和堅挺的脊背,是他對這個企業的熱愛和對崗位的敬畏。
“珍惜當下、拼搏奮斗”是與我共事的每位老鐵道兵都曾說過的話,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才明白如今我們的舞臺有多廣闊,條件有多優越。從最初人跡罕至地區的公路、鐵路、橋梁、隧道,到如今繁華市區里的地鐵、人防工程、城市管廊、高鐵線路;從風槍、斗車、鐵鍬,到如今的盾構、塔吊;從曾經的土窩、帳篷、雪水,到如今的單間、套餐、淋浴,他們見證了祖國的發展,也陪伴著企業成長。
我和同事們一起從他們的手中接過飽含期待與祝福的接力棒,隨著一條條修建的地鐵通車、隧道貫通,我們相擁慶祝,滿足而感動。網絡上大家喜歡稱我們為“基建狂魔”,這是時代的贊揚,透過字眼,我卻看到鐵建人的那顆赤子丹心和錚錚鐵骨,不忘初心,奮勇前行。
傳承鐵道兵精神,用擔當和堅持編制夢想,為實現“鐵建一流”目標而奮斗努力,不負韶華,不負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