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經過建設者895天的艱苦奮戰,由中鐵十二局三公司承建的黃茅海跨海通道最后一座隧道——象山隧道雙線順利貫通,徹底打通了全線陸地與海域聯系的咽喉要道,為后續路面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茅海跨海通道全長約31公里,其中跨海段約14公里,設超大斜拉橋2座,中、長隧道各1座,互通立交4處。全線兩座隧道均由中鐵十二局承建,其中獅山隧道于2022年8月8日順利貫通;此次貫通的象山隧道是連接黃茅海跨海通道陸地與海域的關鍵一環,地處臺山市赤溪鎮,右線長1590米,左線長1670米,為小凈距分離式隧道,地質構造復雜、圍巖穩定性差,最小埋深約2.06米,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
象山隧道(車凱 攝)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交通運輸部第一批“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示范項目,施工過程中建設者始終堅持“方案先行、審定后動、首件認可、樣板引路”建設方針,結合現場施工特點,組織專業力量對方案編制、審核、審批層層把關,確保每個方案、每道工序都符合質量規范及設計要求,推動施工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全面推行“首件工程認可制”,對“首件工程”“首件工序”按照嚴格程序進行策劃、修正、實施、驗證總結,以首件工程樣板示范引領后續同類工程標準化施工,不僅提高了項目的施工工藝和技術質量管理水平,而且打造了眾多亮點工程。
同時,建設者大力開展“三微改”及“四新技術”活動,引進的三維激光斷面掃描儀可對隧道初支面進行激光3D掃描,進而生成3D模型,與隧道設計斷面進行對比分析,準確分析出隧道初支斷面的超欠挖情況,提高工程質量;自主研發的隧道內坍塌監測預警系統,在國內首次將激光雷達技術應用于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監測領域,集數據采集、無線傳輸、形變區域自動識別、預判形變發展趨勢等功能于一身,可精準識別形變、掉塊、滲水等病害,最小識別面積精確到0.01平方米,確保隧道高質量建設。此外他們還采用光面水壓爆破、高分子材料封堵模、信息化新型智能襯砌臺車、混凝土質量特種檢測機器人、拱頂空洞監控系統等先進工藝工裝,確保工程建設一次成優。
中鐵十二局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部負責人張利濤介紹:“為高質量建設黃茅海跨海通道,我們以BIM技術為紐帶,將數字模型與3D圖形處理、GIS地理信息、視頻監控、物聯網傳感等技術進行融合,利用自動采集到的數據對地質條件、工程預期以及建設過程進行全方位動畫模擬,實現技術交底可視化,作業人員根據可視化信息對后續施工進行科學決策,施工效率和工程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憑借“建造精品、以質取勝,科技領先、勇攀高峰”的建設理念,自上場以來,中鐵十二局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先后榮獲2022年度廣東省綜合大檢查第七名、中國公路學會隧道與地下空間工程創新獎二等獎,建設單位BIM及信息化專項考評第一名、2022年下半年品質工程創建考核評比第一名,在黃茅海跨海通道全線樹立了質量標桿。
據悉,黃茅海跨海通道將于2024年建成通車。屆時,將改變粵西沿海地區與大灣區核心區域通道單一的現狀,實現大灣區經濟發展向粵西和沿海地區輻射;同時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共同組成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灣區早日形成世界級交通樞紐。
【編輯:釗倫】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