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開路先鋒號”盾構機下穿中核商務大廈第126環拼裝結束,最后一根樁磨樁順利完成,由中鐵十四局承建的廣州海珠灣隧道東線順利完成超大直徑盾構磨群樁施工,標志著全國首例超大直徑盾構磨群樁施工順利完成,為我國城市地區超大直徑盾構下穿密集群樁建筑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
管片拼裝現場(鄭玉茹 攝)
中核商務大廈位于廣州海珠灣隧道盾構掘進范圍內,是一座6層框架結構樓房,共有樁基67根,像“鋼釘”一樣扎在地下,侵入隧道建筑限界約7至9米,是盾構前進的“攔路虎”。
按照常規設計,盾構進行下穿前應先將地面建筑物拆除,拔除既有樁基等障礙物。為最大程度減少拆遷,避免大拆大建,項目團隊邀請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多次組織召開方案比選會議,最終決定通過工藝和工法創新,采用樁基托換和地層注漿加固等技術對中核商務大廈進行原位保護,即對其原有地面結構進行“托換”處理,確保建筑物結構穩定,再廢除侵入隧道范圍內的67根受力樁基,采取“磨群樁”施工,啃斷前方“鋼釘”。
海珠灣隧道磨群樁施工示意圖(鄭玉茹 供圖)
為了給15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開路先鋒號”預留下穿空間,需新建托換主梁超過20米,托換樁基超過100根,鉆孔灌注樁最大直徑達到1.5米。如此大規模的磨群樁施工在全國實屬首例,加上受到既有建筑層高、建筑承臺及地下基礎等障礙的影響,常規設備無法進場施工,物料設備轉運也存在困難,室內基坑開挖還要兼顧既有基礎穩定與施工效率,實施難度和管理要求極高。
在充分研判實施難度和風險的前提下,項目團隊超前規劃、精準施策,提前一年對中核商務大廈開展有針對性的既有建筑房屋鑒定與周邊管線調查,召開專家評審會優化技術方案,并多次組織技術研討會、條件驗收會等,明確施工技術細節及分級預警機制,在盾構機穿越前對各環節組織嚴密的條件核查。在磨群樁施工前,項目還進行了盾構機開倉檢查與刀具更換。穿越過程中,根據監測加強同步注漿、二次注漿,調整泥漿比重,保證掌子面穩定,確保整個托換、磨樁穿越過程安全可控。
監測數據顯示,“開路先鋒號”盾構機下穿中核商務大廈磨群樁過程中,房屋差異沉降1.53毫米,實現基本無擾動穿越。
海珠灣隧道工程縱穿海珠區、番禺區,線路全長4.35公里,其中盾構段長2102米,開挖直徑15.07米,最大埋深50.64米,以雙管盾構隧道形式下穿三枝香水道、洛溪島、珠江瀝滘水道,是珠江流域首條超大直徑市政盾構隧道。項目建成后,廣州中心城區有望15分鐘內直通廣州南站,對于方便周邊居民出行,推動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敏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