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鐵二十一局承建的濰坊市清平路上跨膠濟線、膠濟客專立交橋工程主橋澆筑完成,這是繼10月22日索塔圓滿封頂后迎來的又一重大節點,標志著山東省最重矮塔斜拉轉體橋主體結構完工。
主體結構完工(中鐵二十一局 供圖)
該工程起于倉南街與清平路交點,終點位于東風西街與清平路交點,全橋長1255米,為濰坊市濰城區貫通鐵路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上跨膠濟線、膠濟客專斜拉轉體橋長240米,主橋設計為單塔獨柱雙排索直立式矩形斜拉轉體橋,采用塔梁墩固結結構體系,斜拉索共20對40根,利用上下承臺間球鉸轉體方式,轉體重量34000噸,轉體兩側懸臂長度均為115米,為山東省最重矮塔斜拉轉體橋。
此次完成澆筑的梁體西側節段近800立方米,箱梁混凝土澆筑總方量達10825立方米,安裝鋼筋總重超過千噸。為加快施工進度,梁底線形符合二次拋物線,采用6個節段對稱澆筑施工方法,“三班一崗”輪流作業,高效完成節點目標。
“該轉體橋主墩部分位于鄰近鐵路營業線,后期將承受全橋3.4萬噸重量,且基坑深度為6米,屬于深基坑,主墩基坑開挖極易產生邊坡失穩現象。”項目負責人張亮介紹說,為預防這一隱患的出現,設置了31根直徑2米、樁長55.5米的鉆孔樁和67根直徑1.2米的防護樁作為強有力保障。
大橋效果圖(中鐵二十一局 供圖)
針對下承臺一次性澆筑2058立方米混凝土發生水化熱反應影響工程質量,項目團隊充分運用了“智慧化工地”大體積混凝土監測功能,在關鍵位置設置溫度傳感器,在下承臺內設置冷卻水管,通過大體積混凝土內部溫度變化、表面溫度與大氣溫差實時監測數據,隨時控制水循環時間、水量流速和進水溫度,有效解決了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難題。
此外,參建人員堅持創新優先、以新促質,創新性研發使用“智慧+”管理系統,通過BIM、云計算、5G等技術手段,建立集遠程控制、視頻監控、勞務實名制、設備運行、物料管理、安全管理、質量控制、進度監測等于一體的智慧工地平臺,確保了工程順利推進。
該工程投用后,將極大地緩解濰坊市鐵路南北交通壓力,成為濰坊市中心城區又一座標志性交通建筑,為進一步完善城市交通路網體系,方便城區居民出行,推動西部城區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