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的樣板路基,成型的橋梁涵洞,干凈整潔的智能化鋼筋加工廠,效率大幅提升的無人值守混凝土拌和站……這里不僅有繁忙的建設工地,更擁有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無私奉獻且愛崗敬業的干部職工。
初夏時節,迎著沙塵,邂逅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的羅(布泊)若(羌)鐵路項目,180.9公里的施工區段,5個項目分部,數百個建設工地,作業人員全副武裝,揮汗如雨。渣土運輸、降塵灑水車輛來回穿梭。涵洞接長八字筋焊接規范,電孤閃爍。護欄撤除緊張有序,放置標準;護坡拆除,堆碼整齊。從早到晚持續不間斷的六級大風,把作業點彩旗和標語吹得呼呼作響。
如果說10年前修建哈密至羅布泊鐵路,是一次生命禁區的探險。那么,今天羅若鐵路就是一次實實在在的極限挑戰。
由中鐵二十一局一公司承建的羅若鐵路若羌至米蘭增建二線部分率先于2024年3月26日開工,該段全長60.741公里。主要工程量包含路基土石方152萬方、橋梁17座、涵洞172座(接長涵163座、新建涵9座)、房屋16處以及路基附屬工程,由四、五分部負責施工。主體工程計劃于10月30日完成并具備開通運營條件。屆時,在既有格庫鐵路的基礎上增建的羅若鐵路二線工程完工后,將形成與格庫鐵路雙線并行的運輸格局。
挑戰風沙,探尋員工的精神洗禮之路
羅布泊,位于我國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中心。它處于塔里木盆地東部的最低處,若羌縣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東南部。這里風蝕強烈,全年盛行西北風,3~5月為多風季節,6~8月為大風季節,8級大風日超過60天,常常引起沙塵暴天氣。因氣候極端惡劣、地理環境復雜、缺乏生存必需的資源和每天長達10小時以上的日照時間,被譽為生命禁區。
要在這樣的條件下修建一條鋼鐵大動脈,難度可想而知。中鐵二十一局羅若鐵路S2標項目經理、一公司副總經理王立博告訴記者:羅若鐵路位于新疆巴州若羌縣境內,線路東起哈羅鐵路羅中站,與省道235共廊道穿越羅布泊干涸湖盆區,在米蘭鎮南11公里處接入格庫鐵路米蘭站,沿格庫鐵路引入若羌站,線路全長299.858正線公里,設計時速120公里。項目建成后,羅若鐵路將連通既有和田至若羌、哈密至羅布泊鐵路,打通斷頭路,有利于促進沿線鉀鹽等礦產資源開發和“公轉鐵”運輸,提高和若、哈羅鐵路客貨運量,改善既有線經營狀況,對于提高進出疆通道運輸的可靠性和靈活性,優化完善區域路網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駐地(中鐵二十一局 供圖)
雖苦猶榮,塔克拉瑪干沙漠維吾爾語的意思為“死亡之海”。羅布泊又位于該沙漠腹地,被譽為“生命禁區”。在生命禁區修建鐵路,不管是安全、質量,還是進度,多次受到建設單位好評,王立博和他帶領的團隊,不管是工齡超過30年的老職工,還是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都為能夠讓鋼鐵大通道在生命禁區延伸,參與建設這樣一條具有特殊意義的鐵路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在戈壁灘上建設項目駐地,在鹽堿地上開墾菜園,在沒有網絡信號的地方還要做好穩定員工隊伍的工作,是壓力更是動力。行走在中鐵二十一局羅布泊至若羌項目經理部營區,看著已經開滿黃花的棗樹,發芽的紫穗槐,精神飽滿的員工隊伍,項目部黨工委書記張國誠信心滿滿。
醒目處高高聳立的宣傳展板上,不但有“開天辟地、敢為人先,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紅船精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鐵道兵精神,還有“正道正行、律己律人”、“心正行廉、業成人安”的廉潔文化和“編織大地經緯、成就美好未來”的企業使命,更有“戰風沙、斗酷暑、大干快上,擦亮金字招牌”的豪邁。這一切似乎在告訴我們,歷史的沉淀與精神的傳承是如此重要且富有力量。
守護安全,共筑企業的發展平安之路
無論是既有線每間隔兩公里的防護員,還是施工現場旁站防護員,白色安全帽、對講機、黃馬夾、護目鏡、防護旗、記錄本、飛巾、水壺、袖套,是項目部147名安全“守護人”每天上崗的標配。
在每一處涵洞施工點,都能看到擺放著的兩三個特大型塑料桶,每遇灑水車經過,司機都會主動將塑料桶灌滿,便于取水用作混凝土養生。
瞬間風力可以達到11級的大風,即使剛灑過水的路基和便道,也會將沙石刮起來,車窗玻璃被打得啪啪直響。
“面對困難和挑戰,必須堅定信念,以鋼鐵般的意志去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我們不僅僅是鐵路建設者,更是夢想的追求者。”承建項目施工的中鐵二十一局一公司建造師考試微信群群主郝振濤介紹:“今年有98人參加考試,羅若鐵路項目就有18人之多。這個統計還不包括自己報名的。”年輕的項目部黨工委副書記郝振濤接著說,盡管條件艱苦,卻阻擋不了大家追求進步的腳步,大家都努力學習,充電提升。自言和這樣的團隊一起戰斗,甚是欣慰。
施工安全防護隔離設施(中鐵二十一局 供圖)
不斷前行,不斷超越,才能讓夢想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遠。建設者的責任,不僅僅在于鋪設鐵軌,更在于點燃每一個人心中的希望之火。
由于施工戰線長,為了便于管理,項目部按照里程、任務,將60公里的既有線施工區段,合理劃分成了2個項目分部,再由項目部班子成員對各項目分部進行包保,目前已經呈現出你追我趕的大干態勢。
在五分部一處涵洞接長混凝土澆筑現場,記者下車拍照,手中的相機被狂風吹得無法對焦,風伴著沙子吹得鼻腔像著了火一樣難受。
“一人一機,安全守護;一人一控,責任在肩”是羅若鐵路項目安全生產堅守的底線,大到壓路機、裝載機、渣土車,小到電焊機、發電機、叉車,150多臺施工設備,項目部制定了嚴苛的包保措施,從日常保養到緊急維修,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確保設備在最佳狀態運行。
經過與當地環保部門深入溝通與協商,項目部成功優化了施組方案,確定了60公里范圍內四個取土場與棄土場。不僅保障了項目順利進行,還在環保與效率之間找到了完美平衡。大型運輸車輛穿梭于取土場與主棄土場之間,來時滿載填筑沙石,返程時又化身現場清潔者,裝載著從既有線路上清理的各類建筑垃圾,運往指定的處理地點。這種巧妙的“雙運模式”,不僅大大節省了成本,更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科技創新,勇闖生命禁區的建設之路
55歲的高玉凱是中國鐵建勞動模范,也是中鐵二十一局首屆“建設工匠”。剛從精阿鐵路二線項目調過來的他,任職羅若鐵路S2標四分部拌合站站長。“以質興企、以優取勝,清除一切安全隱患,保證生產工作安全”是他和同事們的座右銘。他告訴記者:“這個拌合站要在7個月的有效工期內,為三分部和四分部供應30多萬方混凝土。現階段每天需要供應四五百方,隨著后續工程項目大面積鋪開,每天至少要生產2000方混凝土,才能滿足生產需要。”
走進這座現代化的拌合站,科技味十足,原來的手寫材料標識牌,現在全部用上了電子屏實時顯示;過去的稱重過磅,現在全部更新成了電子感應;過去復雜繁重的配合比試驗、上料操作,現在只需一人操作電腦按鍵下達指令即可完成。過去30個人的拌合站,現在只需1名信息化管理員,2名調度,3名操作員就可系統化運行。在這里,我們真正領悟到了機械化減人、自動化換人、智能化無人的樸素道理,這也是該公司推行項目精細化管理的一個縮影。
“用心建筑羅若鐵路,攜手建設大美新疆”是羅若鐵路四分部340名參建人員的共同心聲。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通過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和信息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從而減少人工操作,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三分部自動化鋼筋加工廠得到了充分論證。
自動化鋼筋籠滾焊機(中鐵二十一局 供圖)
負責雙機180攪拌站的周凱,對料倉隔墻重復利用這一創新舉措娓娓道來,他們將10個儲料倉合理劃分為能儲存600方地材(細骨料、粗骨料)的待檢倉和合格倉。原來用的料倉隔墻是用磚塊砌成的,用一次就要報廢,經過比較,改用鋼板后,可重復利用,減少資源浪費,為實現項目精細化管理,創造了更大的利潤空間。利用遠程監控系統,哪個料倉什么時間存放了什么規格的材料,存放了多長時間,都能做到了如指掌。
在近3000平方米的智能化鋼筋加工廠場門口,經過精細計算,已經成型裝車的5個鋼筋籠即將運往工地。走進場區,自動化鋼筋籠滾焊機、自動化鋼筋彎曲機等各種智能化設備一應俱全,它們正在高效運作,將一根根鋼筋打造成項目建設中所需的完美形狀。
加工廠場負責人告訴記者,用智能化鋼筋籠滾焊機,經過鋼筋傳送、滾焊機加工、最后經過人工檢查補焊,12米的成品鋼筋籠102個小時即可完成,如果人工加工的話,最少需要3天時間。
在短短一兩天的時間的采訪中,中鐵二十一局羅若鐵路項目每一個分部都有獨特的風景和故事,用心聆聽,用眼睛觀察,用思維解讀。這里不僅有忙碌的身影和汗水的味道,更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無盡的希望。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奮斗與拼搏的真諦。
【編輯:楊璇】
相關新聞